Written by 俞昌正
至今全加拿大人口超過三千三百萬大關﹐其中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全國人口增長最 快的第二省份﹐在國際移民中來自中國的數年來已佔首位。此外﹐新移民的結構也 較前有了改變。過去﹐以技術移民為主﹐其次是伴隨而來的家庭團聚。隨著中國的 經濟連續高速增長﹐人民的錢包普遍鼓起來了。中產階級隊伍日漸擴大﹐投資移民 亦逐增。其中有的是投資加國一筆巨款來換取全家的楓葉卡。連來加探親或定居的 老人們的資歷也今非昔比﹐究竟華人耆英來到北美﹐應該是“取長補短”抑或“揚 長避短”﹐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作者從工作﹐生活和家庭關係來闡述之 1。工作方面﹕ 很多新移民的老人在國內非泛泛之輩﹐帶有“長”和“家”的光環和頭銜﹐例如科 學家﹐醫學家﹐名作家和企業家。有的是局長﹐廳長﹐團長﹐甚至師長等等。分別 管轄數十人﹐數百人或數千人﹐各人有自己的故事。 來加國有不甘心寂寞和一介草民的失落感﹐想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再改輝煌﹐融 入西方主流社會﹐追求 from zero to hero 但是要清晰地認識到歲月不饒人﹐不能 和年輕人一起跑線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的已到“人生七十古來稀” 的境界﹐一些老年病和退縮性疾病﹐會遲早接踵而來。如“三高一低”---高血壓﹐ 高血糖﹐高血脂和記憶力減低﹐骨質疏鬆和心臟血管病﹐白內障﹐視網膜變性﹐甚 至癌腫瘤和老年痴呆症都會接踵而來。 到了冬季華人老人常裹著羽絨服或厚的衣服。而西方人士卻以輕裝上陣﹐很多巴士 車司機上身穿著夾克﹐下身穿著短褲。西方人家考慮的是今天﹐enjoy yourself, easy come easy go。華人注重明天make money bravely, spend money carefully。就語 言而言﹐要融入西方社會﹐必須英語過關﹐但對老年人來說並非易事。因為在國內﹐ 多數是indirect teaching 而非西方的direct teaching 。華人缺乏情境對話situation dialogue。久別的老朋友相逢時﹐華人便說﹕“ long time no see”﹐語法欠妥﹐ 但已習慣通用﹐已不是如過去所說的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更不是 說﹕“老兄﹐別來無恙。” 2。生活方面﹕ 在衣食住行方面﹐東西方差異也很大。在冬季時除了衣著有明顯的差異外﹐上街時 華人臉上帶著口罩﹐西方主流驚異怕你有“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或 H1N1﹐ 遠而避之。華人來到此處很多購置房產﹐西方人士卻習慣住移動房屋。中國移民來 到後便購置房產為夫人和兒女住下來﹐自己好隨後成了“空中飛人”。不僅如此﹐ 有的還掛念“未雨綢繆”﹐“入土為安”﹐老年耆英還尋找福地﹐預先購墳地立碑﹐ 連靈車和追思會堂都預先支付了。 飲食的差異更為明顯﹐在加國有較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生病住院時﹐包括一日三餐 都不須費心。但是很多華人忍受不了西餐的“土豆泥”﹐“煞拉”﹐認為“比薩” 還不如中國的大餅﹐油條香。很多華人病者家屬帶著水餃﹐雲吞或小籠包子來給病 者充飢。正如俗語所說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中國餐館。川菜﹐京菜﹐粵菜﹐滬菜噲灸 人口﹐價廉物美﹐很多座上客還是西方人士。 近幾年來﹐中國新移民住豪宅﹐開名車環球旅遊﹐已逐漸增多。 3。家庭方面﹕ 華人耆英抵北美後喜歡與子女共住一屋檐下﹐有的幾代同堂﹐享受天倫之樂。而西 方人士卻喜歡租賃房屋﹐習慣流動性的生活﹐他們的核心家庭觀念是兩人世界。西 方的人生哲學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配偶﹐其次是寵物和汽車﹐兒孫介第四位。在中 國﹐老人是一家之長﹐一言九鼎﹐有的還遵循祖訓﹐“莘莘之下出孝子”。 到了地 球另一邊的北美﹐有些老人感嘆地說﹕“之前家裡僱用保姆﹐到了西方自己變成保 姆﹐而且是保姆不領工資﹐是佣人不是貴賓﹐是家長不是權威”。在北美老人要遵 重兒女的隱私權﹐不可查閱兒女的銀行存款和個人日記。你動手打人警察會來抓你。 華人認為“養子防老”﹐“老來有備”﹐就算有了退休金﹐也樂意與孫兒們同住一 處。在西方很多老人靠政府來供養﹐住進“老年屋”senior house ﹐或者養老院 來頤養天年。兒女只是定期來探訪或來電話說聲 Hello。西方老人愛對他們兒女說 ﹕“對你們是播種﹐對我是收獲的時光” It is the time for you to plant, for me to harvest。 綜上所述﹐華人耆英從原居國來到北美後要“隨鄉還俗”﹐“隨遇而安”要選擇 “揚長避短”而不要“取長補短”﹐老人們可以在圖書館﹐老人活動中心﹐同鄉會 裡來增進生活樂趣﹐結交新朋友和鍛煉身體﹐也可以進入基督教的聖殿﹐尋求心靈 的平安和永恆的生命。現今是網絡時代﹐老人們也可以上網看新聞﹐寫文章﹐看電 影﹐收發電郵﹐或者偶而玩些電腦遊戲。以促進信息交流和防止老年性痴呆﹐但不 能痴迷﹐也不要久坐不起而影響健康。總之要量力而行﹐適而可止和恰到好處。 當年的老華僑﹐很多人都講方言。除了少數高科技人才能融入西方主流社會﹐很多 人只能從事藍領工作﹐只能蝸居在華埠(唐人街)﹐一直保持原居國生活習慣和文化 傳統。吃中國餐﹐說中國話﹐打麻將﹐只過中國年。有的還在家裡供養著“關老爺 的彿龕”。老華僑艱辛的經歷和坎坷人生﹐更能親身體會到在北美要“揚長避短” 而不是“取長補短”。 很多海外華人﹐擁有“落地生根”和“葉落歸根”的雙重情結。有的垂垂老矣﹐晚 年想進駐故國價廉物美的“養老屋”或者在仙逝後將骨灰埋放在故鄉的墓地里。 死亡是人在世上的終結﹐肉身一死﹐靈魂便離開身體﹐繼續存在。只有信上帝的人 靈魂的歸宿為天堂﹐那是永生﹐永生是上帝賜給人最佳的禮物。您若願意接受祂﹐ 便可獲得。 華人耆英來到北美後﹐更有機會接觸到福音﹐接受上帝的拯救而獲得永生。主耶穌 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因此“落地生根” 和“葉落歸根”都不重要﹐永恆的生命才是我們的盼望。朋友們您的選擇呢﹗
聯絡我們
- 本拿比堂
- 380 Hythe Ave,
Burnaby, BC V5B 3H9
- 604-291-0600
- 604-291-0600
- pgmc@pgmc.bc.ca
- 楓樹嶺堂
- 301-20450 Dewdney Trunk Rd,
Maple Ridge, BC V2X 3E3
- 604-291-0600
- 604-291-0600
- pgmc@pgmc.b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