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俞徵
不久前﹐在中國廣東省彿山市一個兩歲幼童被汽車兩度碾壓﹐不幸夭折。這本是一 件單發車禍﹐卻一石擊起千盡浪﹐在國內網上和媒體引起軒然大波。在國外﹐不僅 是華人世界﹐西方人也義憤不平﹐媒體將它與利比亞的卡達菲被擊斃﹐並列為頭條 新聞。全國人大稱小悅悅事件觸及社會底線。殘忍的肇事司機逃之夭夭。行人見死 不救﹐揚長而去。它反映了社會良知的墮落和公共道德的淪喪。加上類似事件已屢 見不鮮。老人在街上摔倒﹐好心的路人奮身相助﹐將老人送到醫院救治﹐結果反被 家屬誣告﹐警方判其道歉與賠款。中國改革開放三十餘年﹐國內呈現一派國泰民安 歌舞昇平﹐經濟連年發展快速﹐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群眾的錢包普遍膨 起來了。但是為什麼出現道德滑坡﹐信仰真空社會深層次的矛盾顯露﹐例如貧富差 距懸殊﹐貪污腐化屢禁不止﹐老百姓住房難﹐看病難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富人和 精英的移民潮﹐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崛起﹐成為優勢群體。加上功利主義盛行﹐假冒 偽劣商品眾多﹐有毒食品如近期的瘦肉精頻頻出現。“居安思危”引起政府和人民 的重視和反思。 小悅悅事件的發生是有其歷史和社會根據。作者認為應隨以下幾點來反思。 1
中國自古以來﹐就主張禮儀天下﹐以德育人﹐重視儒家文化。並借助宗教(佛教與道教)文化來宣揚善惡報應和因果輪迴。近數百年來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中國﹐ 認為人死後要接受上帝的審判﹐信上帝的人會進入天堂享受永生﹐不信的人就會入地獄受煎熬。古人還推崇青天大老爺包公和海瑞﹐岳飛﹐文天祥等忠臣。 古代的道德觀強調的是自律。“頭上三尺有神靈”﹐由于封建王朝不可能有民主政權和群眾監督﹐故有其局限性﹐虛構性和故事情節。同時亦有其落後一面﹐ 如“女子無才便是德”正如諺語所說的﹕“古代的不是一切都好﹐現代的也不是一切都對”。而是應該“尊古而不泥古”和“古為今用”再簡述西方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有其珍貴的處世價值﹐也有一定的選擇性與雙重標準。“西方的不是一切都好﹐東方的不是一切都對”而應該“洋為中用”“取長補短”。 2
1949年之後的道德觀變遷和發展﹐可分為四個歷史階段來分述之 (1)1949-1956
當時社會的新風尚﹐新道德蔚然成風。﹐後來雖經歷了“知識份子思想改造”和 “工商業的經營改造”運動﹐雖然有些偏差﹐但是基本上是和風細雨。可以說這是 黃金週期。 (2)1967-1965
經歷了擴大化的反右派運動﹐對社會良知和倫理道德的敗壞﹐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凋謝。可以說這是極左思想的興起和發展時期。 (3)1966-1976
文化革命爆發﹐社會良知和道德準則被摧殘和崩潰。給政治社會帶來破壞還可以被 補償﹐但是文化﹐精神﹐道德的毀滅性破壞﹐須很長的時期才能修補。 (4)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
國民經濟從面臨崩潰中拯救出來﹐發展城市經濟與世界接軌。但是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和政治體制的不完善﹐以致社會的弊端和陰暗叢生。但這是前進道路上的障礙與困難﹐而非改革開放原本之過。 如何加速更新和健全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籌建和諧的社會及尋求人生的盼望。作者認為應隨以下兩點來反思﹕ (A)“以法治國﹐以德治國”﹐ 加速改革對於人才的征用和選拔應是“德才兼備”。建立“慈善事業基金會”對需要的人士進行適當的經濟輔助。 (B)扶植和發展正統的宗教﹐發揚真善美﹐愛心﹐仁慈﹐同情和憐憫。聖經上記載﹕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慈愛﹐良善﹐信實﹐溫柔﹐節 制。(加拉太書 6﹕22)”﹔“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以弗所書 6﹕2﹐ 3)”。這些美德在那些敬畏耶穌基督的信徒身上不難發現。 千百年的歷史證明﹐這些美德對於教育人民﹐提高社會的道德與良知﹐ 促進社會和諧有積極作用。正如俄國詩人妥耶夫斯基所說的﹕“如果沒有上帝的話﹐人們什麼事情都能幹出來。”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 4﹕16)。相信上帝的人會 獲得今生的新生命和永恆的盼望。強盛和平﹐繁榮進步﹐寬容和諧的社會必能實 現。
聯絡我們
- 本拿比堂
- 380 Hythe Ave,
Burnaby, BC V5B 3H9
- 604-291-0600
- 604-291-0600
- pgmc@pgmc.bc.ca
- 楓樹嶺堂
- 301-20450 Dewdney Trunk Rd,
Maple Ridge, BC V2X 3E3
- 604-291-0600
- 604-291-0600
- pgmc@pgmc.bc.ca